这是心理学文献中非常常见的话题。 现代心理学所赋予的“自爱”概念在父权文学的正面语境中找不到任何地方。 相反,圣父们对自爱持否定态度。 例如,生活在六世纪的阿雷拉特的圣凯撒写道:
“正如通过自爱来毁灭自己一样,通过克己来拯救自己。 自爱是人的第一次堕落。 “
如果我们记住救主的话,这个想法就可以理解了:
“爱自己灵魂的人会失去它; 但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灵魂的,必保守它,直到永远”(约翰福音 12:25)。
在别处,主呼召祂的门徒: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加福音 9:23)。
就是说,爱自己的灵魂(这里指的是自己的生命)被主定罪了; 为了跟从基督,我们必须恨自己、舍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父权思想通常在人的本性和引入他的罪性之间做出人类学的区分。 在福音书中所引用的经文中,谈到自我憎恨和克己,恰恰是在谈到拒绝罪恶和恶毒的情欲。 由于它们根深蒂固,它们已经成为习惯,甚至看起来很自然(我们怎么不记得那句话:“习惯是第二天性”),摆脱它们需要大量的努力和激进的决心。 尽管人性中的罪恶被去除了,但主观上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有时甚至是自我毁灭,接近生与死的边缘。
为了在神学上为“自爱”和“健康的自私”辩护,心理学家经常尝试使用基督的福音话语:“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 22:39)。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你必须首先爱自己,然后才能学会爱你的邻居。 我们马上要说,在神圣的教父身上,没有任何一处能如此解读这些福音话语。 新弗洛伊德派的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通过心理学将这种解释引入了基督教传统。 在他的论文《爱的艺术》(1956)中,他写道:
圣经中“爱人如己”所表达的思想意味着尊重自己的整体性和独特性,爱自己与尊重、理解和爱他人是分不开的。 对自己的爱与对他人的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现代心理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与弗洛姆的观点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弗洛姆将爱自己和爱邻居视为一个整体和不可分割的现象(不像弗洛伊德,他认为这些事情是对立的和不相容的),在于事实上,现在在心理学中,观点占主导地位,一开始你应该爱自己,然后学会爱对方,即。 爱的这两个方面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同时,这个问题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一个人在爱自己的发展到什么时候、什么阶段才能开始爱自己的邻居? 也不清楚:爱自己会不会变得如此迷人,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留给别人? 奥斯卡·王尔德也注意到了这种危险:“自爱是持续一生的浪漫关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