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C
布魯塞爾
週四,五月9,2024
文化活動當今世界的宗教-相互理解或衝突(以下觀點......

當今世界的宗教-相互理解或衝突(遵循弗里喬夫·舒恩和塞繆爾·亨廷頓關於宗教之間相互理解或衝突的觀點)

免責聲明:文章中轉載的信息和觀點是陳述他們的信息和觀點,由他們自己負責。 發表於 The European Times 並不自動意味著贊同觀點,而是表達觀點的權利。

免責聲明翻譯:本網站的所有文章均以英文發表。 翻譯版本是通過稱為神經翻譯的自動化過程完成的。 如有疑問,請始終參考原始文章。 謝謝你的理解。

訪客作者
訪客作者
客座作者發表來自世界各地的貢獻者的文章

馬蘇德·艾哈邁迪·阿夫扎迪博士,

拉齊·莫阿菲博士

簡介

在現代世界,與信仰數量迅速增加相關的情況被認為是一個重大問題。這一事實與信仰本質上表面上明顯的特殊矛盾共生,破壞了對宗教信仰根源的理解。這些判斷甚至使一些人認為,每個民族都根據自己的需求創造了一種宗教,而這種宗教的神,無論是幻想或現實,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

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在一神論中編碼的。這觀點證明,所有宗教都起源於同一個源頭,這體現在正義的統一性上。因此,從親密的角度來看,它們都是一體的,但在外在表現上卻有所不同。因此,包括舒恩在內的一神論者和思想家哲學家提出了以下討論主題:「尋找確定宗教數量增加過程的方法」、「宗教統一」和「伊斯蘭法」。

本文的任務是從舒恩的視角和「一神論與神學」的神秘基礎上探討、分析和解釋一神論者和思想家哲學家的思想,並對舒恩的觀點與亨廷頓的新觀點進行比較分析。 “文明衝突”理論。

本文所依據的兩種觀點具有清晰性,並包含無可爭議的證據,表明其思想的深度,源於宗教、社會和文化表現形式的神秘根源,尊重所主張立場的眾多專家和反對者的意見。

  1. 宗教語義

「宗教」一詞源自拉丁語“religo”,意思是在道德基礎上團結起來、克服分裂、真誠、良好的風俗和傳統。

與這個概念的含義類似,作為對宗教文化的解釋,希臘語詞根“religale”一詞,意思是

“強烈依附。”這個字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對定期崇拜的執著。

「宗教」一詞被普遍接受的意思是「某人對完整現實有建構觀念的個人依戀」。 (胡賽尼·沙赫魯迪 135:2004)

在波斯語中,「religo」一詞的含義和意義意味著「謙卑、服從、追隨、模仿、順從和報應」。

古往今來,西方世界的思想家將「religo」定義為「向上帝致敬」的術語,而如今這個定義正受到質疑。 「宗教」形式的主要解釋對那些理解其意義的人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賈瓦迪·阿莫利 93:1994)

對賈瓦迪·阿莫利來說,「宗教」一詞的術語含義是「用於治理和教育人類社會的觀點、道德、法律和規則、法規的集合」。 (賈瓦迪·阿莫利 93:1994)

父權制傳統的追隨者使用「宗教」一詞,將其意義與「教育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為和舉止產生影響的真誠證據」聯繫起來。他們不否認,但也不承認這個定義是正確的,他們認為:“如果這個定義是正確的,那麼共產主義和自由主義就可以稱為‘宗教’。”這個詞是由人類的理性思維和知識所表述的,但為了從語義的角度正確理解它,父權思想家對它的語義內容進行了反思,其中應該加上它的神聖意義。起源。 (Malekian,Mostafa“理性與靈性”,德黑蘭,當代出版物 52:2006)

納斯爾說:「宗教是一種信仰,透過這種信仰,一個人的存在的一般秩序與上帝結合在一起,同時它也體現在社會的一般秩序中」——「在伊斯蘭教中—— Omat”或天堂的居民。 (納斯爾 164:2001)

2. 宗教統一的基本組成部分

2. 1. 宗教統一理論的闡述

父權傳統的追隨者接受了舒恩的觀點

「宗教統一論」為主流且合法。

納斯爾博士堅信,上述支持者不應該爭論哪種宗教「更好」的問題,因為所有主要的一神教宗教都有共同的起源。從特定歷史時期的應用和行動的角度來看,是否存在實際精神模仿的機會就出現了問題。 (Nasr 120:2003)他強調,每一種宗教都是神聖的啟示,但同時它也是“特殊的”,因此,作者解釋說,絕對的真理和達到其本質的方法都在內心宗教本身。針對人民的精神需要,它強調真理的特殊性。 (納斯爾 14:2003)

在舒恩看來,宗教多元化,包括與至高者的聯合,可以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基礎和思考方式。根據伊斯蘭教法的多元論者,不同宗教的區別在於禮拜和祈禱的多樣性,但這些差異在統一的一般本質中並不發揮特殊作用。宗教及其信徒正在尋找和了解終極真理。他們用不同的名稱稱呼這個過程,但事實上,每個宗教的目的都是引導人類走向永久、堅不可摧和永恆的真理。人在塵世的表現並不是永恆的,而是短暫的。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弗里喬夫·舒恩(Frittjof Schuon)——他的理論的延續和追隨者,他的學生們團結在一個論點上,即所有宗教的基礎上都存在著一個「神聖統一」。 (薩德吉,哈迪,“新神學導論”,德黑蘭,出版物“Taha”2003,77:1998)

宗教的多樣性表現為情感及其實際應用的多樣性。

勒根豪森認為,「隱藏的」宗教經驗包含在所有宗教的本質中。 (雷根豪森 8:2005)

William Chittick 對 Schuon 的觀點有特殊的解釋。他認為,宗教的統一源自於對伊斯蘭教所體現的權利感、道德義務和神聖性的尊重,並借鑒自蘇菲派。 (奇蒂克 70:2003)

父權傳統的跟隨者宣稱獨一上帝統一所有宗教的真理。他們相信所有的宗教都有神聖的起源,都是來自天上的使者,表現為通往神的一扇門,透過這扇門變成通往神的道路。因此,它們都是神聖法則的體現,其光輝通往絕對真理。

父權傳統的追隨者特別關注非亞伯拉罕血統的宗教。他們探索道教、儒教、印度教和紅皮人宗教起源的本質。 (阿沃尼 6:2003)

屬於「永恆理性」學派的父權傳統追隨者的評論者並沒有提到特定宗教的特殊性,而是藉鑒了伊斯蘭教的豐富遺產,超越了其形而上學的深度,並藉鑑了印度教和富人。西方宗教和其他信仰的形上學遺產。 (Nasr 39:2007) 神聖統一思想的支持者相信所有宗教的本質都是相同的。他們有一個單一的訊息,但定義不同。他們深信一切宗教同源的見證──就像一顆珍珠,其核心是基礎,而其外表卻各具特色。這就是宗教的外在表現,以一種明顯微妙和個性化的方式決定了它們的差異。 (納斯爾,創世記 559)。

根據舒恩的觀點,金字塔的頂部在結構上代表了存在狀態的觀念,透過神聖起源的統一而團結在一起。當遠離頂點時,會出現一段距離,該距離按比例增加,揭示差異。宗教從其神聖本質和內容來看,被認為是原始的、唯一的真理,但從其外在表現來看,它們都不具有絕對的權威。

從父權制傳統的追隨者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神論宗教都是普遍的,並且應該被視為普遍的。必須考慮到每種宗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不應成為限制其他宗教存在的權利。

2. 2. 從施旺的角度來看宗教的神聖合一

從宗法傳統的追隨者的角度來看,所有宗教最初都具有隱藏的內在統一性。舒恩首先提到宗教的神聖合一。對舒恩思想的另一種解釋證實了他的信念:宗教只包含一個真理。只是歷史和社會條件導致宗教和傳統呈現不同的形式和解釋。它們的多樣性是由於歷史進程,而不是其內容。在上帝眼中,所有宗教都代表著絕對真理的展現。 Schuon指的是宗教神聖統一的觀點,將其本質定義為單一宗教、單一傳統的一部分,而這些宗教並沒有從其多樣性中獲得智慧。受蘇菲主義和伊斯蘭神秘主義的影響,他的神聖統一觀強調宗教之間關係的存在。這種觀點並不排除分析宗教差異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評論包含絕對真理的啟示錄的來源問題。等級結構的真理是與宗教相關的文明秩序表現的開始。據此,舒恩認為:宗教只包含一種真理和本質。 (風車 22:1976)

通俗主義和神秘主義作為宗教的道路,包括伊斯蘭法律和教義(“exo”——外在道路;“eso”——內在道路),代表了關於獨一真主的宗教統一的觀點。這兩條路徑具有互補的功能,也應該被視為彼此不同的路徑。舒恩認為,外在之道形成傳統,內在之道決定其意義與意義,呈現其真正本質。所有宗教的統一是“神聖統一”,其外在表現並不包含真理的完整性,但真理本身的本質就是統一的表現。所有宗教的真實性其核心都包含統一性和同一性,這是無可爭議的真理……每個宗教與普遍真理的相似性可以用具有共同核心的幾何形狀來表示——點、圓、十字或一個正方形。這種差異的根源在於他們之間基於地點、時間親屬關係和外表的距離。 (斯庫恩 61:1987)

舒恩接受具有教育性質和明確表達的使命的真正宗教。它還需要包含一種精神價值,其訊息不是哲學的而是神聖的起源、犧牲和祝福。他知道並接受每個宗教都帶來啟示和關於神聖意志的無限知識。 (Schuon 20:1976) Schuon 透過提及猶太教和基督教中所包含的「敬畏」、「愛」和「智慧」狀態之間的統一來闡明伊斯蘭神秘主義。他將起源於亞伯拉罕世系的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置於完全至高無上的地位。每個宗教對優越性的主張都是相對的,因為它們包含差異。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看,現實導致了一種與塑造宗教的外部因素截然不同的清晰性。只有它們的內在本質才會導致與上帝結合的明顯判斷。 (風車 25:1976)

3. 施旺觀點中的「不朽神學」的基礎

「不朽神學」是由前衛思想家-哲學家,如勒內·吉諾姆(René Genome)、庫馬拉斯瓦米(Coomaraswamy)、舒恩(Schuon)、伯克哈特(Burkhart)等人的共同傳統觀點所統一的人類學理論。「不朽神學」或「永恆理性」作為宗教假設所指的是從佛教到卡巴拉,透過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傳統形而上學,對原始真理的理解是所有宗教神學傳統的基礎。這些假設具有現實意義,代表了人類存在的最高境界。

這一觀點證明了所有宗教的統一性,其傳統、地點和時間距離不會改變智慧的一致性。每個宗教都以自己的方式感知永恆的真理。儘管存在差異,宗教透過研究永恆真理的本質達成了統一的理解。傳統的追隨者在承認歷史真相的基礎上,基於不朽的智慧,在宗教的外在和內在表現問題上表達了統一的觀點。

著名研究人員之一納斯爾認為,考慮到宗教之間的差異,「不朽神學」可能是全面理解宗教的關鍵。宗教的多樣性是基於聖禮表現的模糊性和差異。 (納斯爾 106:2003)

納斯爾認為,任何接受並遵循「不朽理論」的研究人員都必須將思想和靈魂完全奉獻給聖禮。這是真正領悟滲透的完整保證。實際上,除了虔誠的基督徒、佛教徒和穆斯林之外,這並不是所有研究人員都能接受的。在投機世界中,完全明確是不可能的。 (納斯爾 122:2003)

在舒恩及其追隨者看來,「不朽的思想」被認為是普遍的,這標誌著它在伊斯蘭教中的最大限度的體現。普世主義的目標是統一所有宗教的傳統和儀式。從一開始,舒恩就認為伊斯蘭教是達到目的的唯一手段,即「不朽神學」、「永恆理性」或

“宗教的不朽。”在他的研究中,他將「不朽的宗教」置於神聖法則之上,不受框架的限制。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斯楚恩移民到了美國。在他的普遍主義理論中,也出現了關於儀式的新觀念,英文稱為“Cult”。這個字與「宗」這個字的意思不同。 「教派」是指信奉與主流宗教不同、具有特定思想和儀式的小團體。她與主流宗教的信徒保持距離。 「邪教」的代表人物是一小群持有狂熱思想的非傳播宗教信徒。 (牛津,2010)

解讀「宗教不朽神學」的依據,可分為三個面向:

A。所有一神論宗教都以上帝的統一為基礎;

b.宗教的外在表現與內在本質;

C。所有宗教中團結和智慧的體現。 (雷根豪森 242:2003)

4. 宗教的神聖統一性和明顯的多元性

舒恩的教義以其對信仰差異的寬容態度,並不將自己的主張和論點強加給虔誠的信徒們,他們遵循自己的宗教教義。 (Schuon, 1981, p. 8) 他的教義的追隨者將中立視為一種寬容的形式,並且公平而冷漠地接受其他社區的信仰差異。本質是

該教義與蘇菲主義的表現形式基本相似。儘管如此,伊斯蘭教法與蘇菲主義在外觀上確實存在差異。因此,舒恩及其教義的支持者堅持宗教與信仰之間存在差異的論點。差異的重要特徵源自於表現的本質,涉及外在表現和內在表現。所有信徒透過外在因素宣示自己的信仰,這不應導致表面現象的解釋,而應與該宗教神秘主義者信仰的本質相關。 「伊斯蘭法」的外在表現是讚美真主的觀念、智慧和行為的集合,影響著社會的世界觀和文化,神秘的表現承載著宗教的真正本質。這種關於外在與內在表現的表述無疑會導致信仰與宗教之間相互矛盾的結論,但要得出宗教之間的統一思想,就必須關注基本信仰的本質。

馬丁林斯寫道:「不同宗教的信徒就像山腳下的人。通過攀爬,他們到達了頂峰。” (“Khojat”,第7 本書,第42-43 頁,2002 年)那些未經旅行而到達頂峰的人是神秘主義者——站在宗教基礎上的聖人,這些宗教已經實現了統一,這是與上帝結合的結果。

對斯楚恩來說,對信仰強加某種限制性觀點是危險的(Schoon p. 4, 1984),另一方面,對任何宗教真理的信心都不是救贖之路。 (Schuon p. 121, 1987) 他相信人類只有一種救贖方式;只有一種方式可以拯救人類。許多啟示和傳統的表現都是事實。上帝的旨意是導致他們基本上統一的多樣性的基礎。宗教的外在表現造成了不相容,而內在的教義信念卻是統一的。舒恩推理的對像是宗教的外在和內在表現的向度。真正宗教的源頭,一方面是神的顯現,另一方面是人的直覺,這也是一切存在的中心。

在解釋舒恩的陳述時,納斯爾分享了舒恩對其教學中固有的超驗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缺乏靈性清晰度的明顯內在焦慮。他也認為,宗教的外在表現帶有神聖統一的理念,根據不同的宗教、信徒的傾向、環境和原則,創造了個體的現實。所有知識、習俗、傳統、藝術和宗教定居點的本質在以人類為中心的存在層面的各個層面上都有相同的表現。 Schuon 相信每個宗教都隱藏著一顆寶石。他認為,伊斯蘭教之所以能夠在全世界傳播,是因為它的價值源源不絕。他堅信,從其本質和價值的角度來看,伊斯蘭教法代表了一種巨大的價值,這種價值在一般人類的情感和其他感受的整體領域中表現出來,顯得是相對的。 (Schoon 26:1976) 上帝透過各種宗教創造並展示了天堂的維度和啟示。在每一個傳統中,他都展示了他的各個方面,以彰顯他的原始意義。因此,宗教的多樣性是上帝無限豐富存在的直接結果。

納斯爾博士在他的科學著作中分享道:“伊斯蘭法是實現人類生活和諧與統一的典範。” (Nasr 131:2003) 根據伊斯蘭法律的律法生活,遵循外在和內在的原則,這意味著存在並了解生命的真正道德本質。 (納斯爾 155:2004)

五、闡明宗教團結的本質

宗法傳統的追隨者堅持宗教之間存在著一種最初隱藏的內在統一性。他們認為,可見光譜中的多樣性是世界的浮誇表達和宗教的外在表現。全面真理的出現是統一的基礎。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忽視和淡化宗教之間的個別特徵和差異。可以說:「神聖統一——各種宗教的基礎——只能是真正的本質——獨特且不可撤銷。還應該注意到每個宗教的特殊差異,不應忽視或輕視這些差異。” (納斯爾 23:2007)

關於宗教之間的統一問題,Schuon 認為原始智慧帶來的是神聖性,而不是炫耀:第一——「沒有任何權利凌駕於神聖真理之上」(Schuon 8:1991);其次,傳統之間的差異導致搖擺不定的信徒對永恆智慧的真實性產生懷疑。神聖真理——原始且不可撤銷的——是引起對上帝敬畏和信仰的唯一可能性。

六、文明衝突論創始人的主要觀點

6. 1. 文明衝突理論的提出 美國思想家、社會學家、「文明衝突」概念的提出者塞繆爾·亨廷頓(哈佛大學教授、美國戰略研究組織主任)1992年提出「文明衝突」理論。他的想法在《外交政策》雜誌上普及。人們對他的觀點的反應和興趣不一。有些人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有些人強烈反對他的觀點,有些人確實感到驚訝。後來,這個理論在一本同名的大部頭著作《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轉變》中得到闡述。 (Abed Al Jabri,穆罕默德,伊斯蘭教史,德黑蘭,伊斯蘭思想研究所 2018 年,71:2006)

杭廷頓提出了伊斯蘭文明與儒教可能和解的論點,引發了與西方文明的衝突。他認為21世紀是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教、儒教衝突的世紀,警告歐洲國家和美國領導人為可能的衝突做好準備。他建議必須防止伊斯蘭文明與儒教和解。

該理論的思想向西方文明的政治家提出了維護和保證其主導地位的建議。亨廷頓理論作為解釋蘇聯解體後西東南北兩極時期世界關係的新課題,提出了三個世界的學說供討論。該學說出人意料地迅速傳播,受到極大關注,它聲稱它的出現是在世界因缺乏適當範式而陷入真空的情況下的。 (托夫勒 9:2007)

亨廷頓說:「冷戰時期的西方世界將共產主義視為異端敵人,稱之為『異端共產主義』。今天,穆斯林視西方世界為敵人,稱之為「異端西方」。從本質上講,亨廷頓主義是西方政界關於共產主義抹黑的辯論和重要討論的摘錄,也是解釋伊斯蘭信仰恢復、預示變革的主題的摘錄。總之:該理論提出了由於兩種文明之間的衝突而可能發生新冷戰的想法。 (阿夫薩 68:2000)

亨廷頓學說的基礎是這樣一個事實:隨著冷戰的結束,一段意識形態衝突的時期結束並開始了一個新時代,其主要討論的話題是文明之間的衝突。根據文化參數,他定義了七種文明的存在:西方、儒家、日本、伊斯蘭、印度、斯拉夫東正教、拉丁美洲和非洲。他相信轉變國家認同的概念,並關注重新思考國家關係的可能性,並專注於擴大信仰和文化傳統。多種因素決定了這項變化,一方面將導致政治邊界的崩潰,另一方面將形成文明間互動的關鍵領域。這些爆發的中心似乎一方面是西方文明,另一方面是儒教和伊斯蘭教。 (肖喬伊桑德,2001)

6. 2. 亨廷頓觀點中的文明衝突

杭廷頓在他的著作中重視了幾種世界文明,並指出並解釋了兩種主要文明——伊斯蘭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間可能的衝突。除了提到的衝突之外,他還關注另一個衝突,稱之為「文明間衝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作者依靠基於共同價值觀和信念的國家統一的想法。研究人員認為,這一基礎的統一是堅實的,其他文明也會認識到這種模式的重要性。 (亨廷頓 249:1999)

杭廷頓認為西方文明正在失去光彩。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變遷》一書中,他從政治情勢和民眾精神狀態的角度,以圖表的形式呈現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的落日。他認為,與其他文明相比,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正在下降,導致不同性質的困難——經濟發展緩慢、人口不活躍、失業、預算赤字、士氣低落、儲蓄減少。結果是,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西方國家,存在著社會裂痕,社會犯罪現像明顯,造成很大困難。文明的平衡正逐漸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未來幾年西方的影響力將會下降。四百年來,西方的威望無可爭議,但隨著其影響力的衰落,其持續時間可能還要再持續一百年。 (亨廷頓 400:184)

杭廷頓認為,伊斯蘭文明在過去百年的發展,得益於人口的成長、伊斯蘭國家的經濟發展、政治影響、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出現、伊斯蘭革命、中東國家的活動……,造成了危險對於其他文明來說,也是對西方文明的反思。西方文明逐漸失去統治地位,伊斯蘭教影響力擴大。第三世界應該將影響力的重新分配視為:背離世界秩序並造成經濟損失,或追隨已經存在了多個世紀的西方影響力模式。為了使世界文明發展達到平衡,西方文明有必要重新思考和改變其行動方針,這在維護其主導地位的願望中導致了流血事件。 (亨廷頓 251:2003)

杭廷頓認為,世界文明在統治政治的影響下朝著一個方向發展,因此在新世紀的最後幾年裡,衝突和衝突不斷發生。文明之間的差異導致了意識的變化,這反過來又增加了宗教信仰的影響力,成為填補現有空白的一種手段。文明覺醒的原因是西方的兩面性行為、經濟差異的特殊性和各國人民的文化認同。今天,不同文明之間斷絕的聯繫已被冷戰時代的政治和意識形態邊界所取代。這些關係是危機和流血發展的先決條件。

杭廷頓提出了與伊斯蘭文明衝突的假設,認為當今時代是一個文明變革的時代。他指出西方和東正教的解體,伊斯蘭、東亞、非洲和印度文明的發展,有理由得出文明之間可能發生衝突的結論。筆者認為,由於人類的差異,全球的衝突正在發生。他認為不同文明群體之間的關係是不友善甚至敵對的,沒有改變的希望。作者對伊斯蘭教與西方基督教之間的關係問題有獨特的看法,這種關係是基於拒絕差異的可變互動,導致了攻擊性。這可能會導致衝突和衝突。杭廷頓認為,未來的衝突將是西方與儒教與伊斯蘭教的結合,這是塑造新世界的最偉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曼蘇爾,45:2001)

7。 結論

本文根據舒恩的觀點和亨廷頓的文明衝突理論考察了宗教統一理論。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舒恩認為,所有的宗教都源自於同一個源頭,就像一顆珍珠,其核心是基礎,而外在則具有不同的特徵。這就是宗教的外在表現,以一種明顯微妙和個性化的方式表現出它們的差異。舒恩理論的追隨者宣稱單一上帝統一所有宗教的真理。其中一位是哲學家兼研究員納斯爾博士。他認為科學遺產屬於伊斯蘭文明,也包含其他文明的知識,以探討其起源為主要內容來源。伊斯蘭文明基礎的原則是普遍且永恆的,不屬於特定的時間。它們可以在穆斯林歷史、科學和文化領域以及伊斯蘭哲學家和思想家的觀點中找到。而且,基於其中所蘊含的普遍原則,它們成為了一種傳統。 (阿拉米 166:2008)

根據舒恩和傳統主義者的觀點,伊斯蘭文明只有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體現伊斯蘭教的真理,才能達到頂峰。伊斯蘭文明要發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對更新和改革進行批判性分析;

2. 在思想領域實現伊斯蘭復興(傳統的復興)。 (納斯爾 275:2006)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執行某些操作,就會失敗;有必要在過去傳統的基礎上改造社會,以期維持傳統的和諧作用。 (雷根豪森 263:2003)

舒恩的理論在許多情況下都具有警示性質,提醒西方世界隨之而來的不可避免的危機和緊張局勢。這種觀點也伴隨著許多不確定性。所有宗教的目的都是透過指出普遍真理來進行爭論,儘管存在許多差異。正因如此,舒恩的理論就伴隨著不確定性。從傳統信徒的角度來看,宗教的重要性是敬拜與服務的基礎、基礎。一神論宗教的假設和本質以及傳統的追隨者可以成為克服極端主義思想的基礎。現實表明,不接受敵對教義的差異,也不與宗教真理和解。 (穆罕默迪 336:1995)

傳統的追隨者接受初步假設,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神聖統一理論。這個假設統一了神聖統一表現的知識,指出了透過普遍真理實現統一的道路。

所有的想法都值得關注,因為它們包含著真理。對宗教多元觀念的接受是現代主義的,與上述假設相反。多樣性的觀念是不相容的,是伊斯蘭教義的障礙,因為其文化多樣性為所有人服務。只要這是宗教(伊斯蘭教和其他傳統)之間差異的原因,就會引起文化劇變。 (Legenhausen 246:2003) 這個假設的模糊性源自於宗教的外在和內在表現。每個宗教就其本質而言都代表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其各部分彼此密不可分,個別組成部分的表述是不正確的。根據舒恩的說法,外部和內部表現的劃分是由伊斯蘭教的發展決定的。它的受歡迎程度和影響力得益於伊斯蘭教法的巨大價值,而該假說作為一個整體卻構成了嚴重的障礙。另一方面,宗教與伊斯蘭教的相似性,從本質上看,並不意味著伊斯蘭教的終結。讓我們提一下偉大的思想家──傳統學派的理論家,像是蓋農(Guénon)和舒恩(Schuon),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宗教,接受了伊斯蘭教,甚至還改變了名字。

在文明衝突理論中,杭廷頓列出了幾個證據論點。他堅信不同文明之間存在差異,不僅是其實際組成部分,而且是普遍基礎,包括歷史、語言、文化、傳統,特別是宗教。由於存在的接受度和認識的不同,以及上帝與人、個人與群體、公民與國家、父母與子女、丈夫與妻子之間的關係,它們都彼此不同……這些差異有著深刻的根源比意識形態和政治秩序更為根本。

當然,戰爭和嚴酷的曠日持久的衝突造成的文明之間的差異,成為明顯的現存差異,引發了存在衝突的觀點。另一方面,世界的急速變化和國際關係的發展也引起了文明的警惕和對文明差異存在的認識。文明間關係的增強導致了移民、經濟連結和物質投資等現象的發展。可以得出結論,亨廷頓的理論指的是文化與社會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神秘的觀點。

研究方法參考舒恩的觀點,認真強調宗教在其內在本質基礎上所形成的神聖統一性。迄今為止,由於全球各地的政治和軍事動盪,該論文尚未得到世界範圍的認可,無法很快付諸實施。

在思想世界中,舒恩的宗教認知和觀點導致了神聖統一的論點,而在行動世界中,人們發現了模糊性和實現他的教義的不可能。事實上,他描繪了一幅人們志同道合的理想主義圖景。杭廷頓的理論是基於經濟、社會和文化現象,在文明案例領域提出了現實的現實觀。他的判斷依據是歷史實踐和人性分析。舒恩的宗教觀點成為國際團結的主要理想主義概念。

亨廷頓的理論以經濟、社會和文化現象為基礎,被認為是重要且根本的,提出了實際文明衝突的眾多原因之一。

現代化的方向以及經濟和社會的變化,為現有身分的分離和位置的變化創造了條件。西方世界正在發現一種分歧狀態。一方面,西方勢力處於鼎盛時期,另一方面,其影響力則因對其霸權的反抗而下降,與西方不同的文化逐漸回歸自己的身份。

這種有趣的現象正在擴大其影響力,遭遇西方對其他非西方國家的強大抵抗,其權威和信心不斷增強。

與經濟和政治差異相比,其他特徵正在加深跨文化差異。這是解決更困難的問題和文明間和解的先決條件。

在文明的交會中,體現了一個關於身分統治慾望的基本情況。由於國家現象學的差異,這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建模的情況。成為一半基督徒或一半穆斯林要困難得多,因為宗教是比民族認同更強大的力量,它將每個人彼此區分開來。

文獻

波斯語:

1. 阿沃尼,戈拉姆雷札‧哈德‧賈維丹。永恆的智慧。研究與人類科學發展,2003 年。

2.阿拉米,賽義德·阿里雷扎。從賽義德·侯賽因·納斯爾的角度尋找通往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道路。 // 歷史

和伊斯蘭文明,III,no。 6年秋冬。

3.阿莫里,阿卜杜拉·賈瓦迪。知識之鏡中的伊斯蘭法。 2.

編輯。 Com:出版博士。 “拉賈”,1994 年。

4.阿夫薩,穆罕默德‧賈法爾。文明衝突理論。 // 庫薩爾(參見

文化),2000 年 41 月,第 XNUMX 期。 XNUMX.

5. 穆罕默德‧勒根豪森。為什麼我不是傳統主義者?批評

傳統主義者的觀點和想法/譯。曼蘇爾·納西里,Khrodname Hamshahri,2007 年。

6. 曼蘇爾、阿尤布。文明的衝突,新的重建

世界秩序/翻譯。薩利赫·瓦塞利。副教授。為了政治。科學:設拉子大學,2001,I,no。 3.

7. 穆罕默迪、馬吉德。了解現代宗教。德黑蘭:卡特里,1995。

8. 賽義德·侯賽因·納斯爾。伊斯蘭教與現代人的困難/跨性別者。

恩索拉·拉赫馬蒂。 2.編輯。德黑蘭:研究辦公室。和出版。 《Suhravardi》,2006 年冬季。

9. 賽義德·侯賽因·納斯爾。神聖科學的需要/翻譯。哈桑·米安達裡。 2.編輯。德黑蘭:科姆,2003 年。

10. 賽義德‧侯賽因‧納斯爾。宗教與自然秩序/跨。恩索拉·拉赫馬蒂。德黑蘭,2007 年。

11.艾哈邁德·薩德里。亨廷頓的夢逆轉。德黑蘭:塞里爾,2000 年。

12. 阿爾文·托夫勒和海蒂·托夫勒。戰爭與反戰/跨。邁赫迪·貝沙拉特。德黑蘭,1995 年。

13. 阿爾文·托夫勒和海蒂·托夫勒。新文明/跨。穆罕默德·禮薩·賈法裡。德黑蘭:斯莫格,1997 年。

14. 塞繆爾·亨廷頓。西方伊斯蘭世界,文明

世界秩序的衝突與重建/跨。拉菲草。德黑蘭:研究所。為了一個邪教。研究,1999。

15. 塞繆爾·亨廷頓。文明衝突理論/跨。莫吉塔巴·阿米里·瓦希德。德黑蘭:分鐘。關於外部作品和編輯。博士,2003年。

16. 威廉‧奇蒂克。蘇菲主義與伊斯蘭神秘主義簡介/譯本。札裡爾

帕爾文.德黑蘭:我已經找到霍梅尼了。研究所。和伊斯蘭革命。

17. 沙魯迪,莫爾泰扎·胡賽尼。宗教的定義和起源。 1.

編輯。馬什哈德:阿夫塔布‧達內什,2004 年。

18. 肖喬伊贊德,阿里雷札。文明衝突理論。 // 思想反思,2001 年,否。 16.

19. Schuon、Fritjof、Sheikh Isa Nur ad-Din Ahmad。珍貴的伊斯蘭之珠,譯。米諾·霍賈德.德黑蘭:研究辦公室。和出版。 “索瓦德”,2002。

用英語:

20.牛津高級學習詞典。第 8 版。 2010年。

21. 弗里斯喬夫‧舒恩。神秘主義作為原則和方式/翻譯。威廉·斯托達特。倫敦:常年圖書公司,1981 年。

22. 弗里斯喬夫‧舒恩。伊斯蘭教和永恆的哲學。塔吉爾信託基金,1976 年。

23. 弗里斯喬夫‧舒恩。邏輯與超越/翻譯。湯森 (Peter N.Townsend)倫敦:常年圖書公司,1984 年。

24. 弗里斯喬夫‧舒恩。人類狀況的根源。印第安納州布魯明頓:世界智慧書籍,1991 年。

25. 弗里斯喬夫‧舒恩。精神觀點和人類事實/翻譯。 PN 湯森。倫敦:常年圖書公司,1987 年。

26. 弗里斯喬夫‧舒恩。宗教的超越統一。伊利諾州惠頓:神智出版社,1984 年。

插圖:圖。根據兩個原則,代表宗教結構的水平-垂直圖表(參見Zulkarnaen。Fritjohf Schuon關於宗教觀點的思考的實質。-見:IOSR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IOSR- JHSS) 第22 卷,第6 期,第6 版(2017 年2279 月),e-ISSN:0837-10.9790,DOI:0837/2206068792-90,第87 頁(第92-XNUMX 頁)。

筆記:

作者:Masood Ahmadi Afzadi 博士,副教授。比較宗教與神秘主義,伊斯蘭阿札德大學北德黑蘭分校,伊朗德黑蘭,[email protected]; &博士。拉齊·莫阿菲,科學助理。伊斯蘭阿札德大學德黑蘭東分校。德黑蘭。伊朗

第一篇保加利亞語出版品:Ahmadi Afzadi,Masood;莫阿菲、拉齊。當今世界的宗教-相互理解或衝突(遵循弗里喬夫·舒恩和塞繆爾·亨廷頓關於宗教間相互理解或衝突的觀點)。 – 參見:Vezni,第 9 期,索菲亞,2023 年,第 99-113 頁{由 Hajar Fiuzi 博士從波斯語翻譯成保加利亞語;保加利亞語版科學編輯:Alexandra Kumanova 博士教授}。

- 廣告 -

更多來自作者

- 獨家內容 -現貨圖片
- 廣告 -
- 廣告 -
- 廣告 - 現貨圖片
- 廣告 -

必讀

最新的文章

- 廣告 -